羡林大讲堂第138期:孔祥建谈学习与科研的成长之路
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引导学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成长,9月27日,化学化工学院联合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于晨晖楼三楼青年之家举办第138期羡林大讲堂。1999级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优秀校友孔祥建应邀以《博学创新、自强不息——学习与科研的成长之路》为题担任主讲人。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永新主持活动。
孔祥建深情回顾自己在校期间的青春岁月,流露出对恩师的悉心教导及同窗勤奋学习学风的深切感激之情。他深入剖析当下考研和就业形势,强调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博学创新,自强不息”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并指出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前景。孔祥建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阐明了高核稀土团簇的合成策略、组装规律和磁光效应等方面的见解。就学生如何提高创新思维、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他认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在科研学习中要勤奋刻苦,勤动手、勤实验、勤思考、勤总结、勤交流,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比如要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要正确阅读和理解参考文献,要定期整理和评估自己的工作进度,要培养和保持必要的怀疑精神,对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假设和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在科研道路上要有坚定的意志,持之以恒,无论在时间上的长期投入,还是在研究方向上的深入探索,都要保持耐心和毅力,勇于面对挑战。
讲座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孔祥建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学习与科研的征程中,需始终秉持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创新的无畏探索。唯有持续充实自身知识储备、深入思考问题本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方能在机遇降临时精准把握,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本次讲堂为学生提供了与优秀校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拓宽了与会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明确了科研实践的方向,激发了学习动力和潜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宝贵借鉴。
孔祥建,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2003年获聊城大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厦门大学博士学位,2007-2008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联合培养,2014-201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稀土团簇的合成、组装规律和磁光性能的研究。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奖励与项目支持。
(审核 李永新)
聊大要闻
-
学校举行2025年度孔子学院外派人员出发仪式2025-08-09
-
2025年中国高校“校长杯”羽毛球比赛圆满收官2025-08-06
-
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入选2025年AMI智库2025-08-06
-
《生驴乳质量分级》等5项标准审查会在我校召开2025-08-04
-
2025年中国高校“校长杯”羽毛球比赛聊大开赛2025-08-02
-
广东省委外办副主任李宏志一行来校调研2025-08-01
-
理工学子在第十六届“格致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佳绩2025-07-31
-
聊城大学2位教师入选2025年度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教师访学研修项目2025-07-30
-
我校传媒技术学院教授王振华应邀担任山东省科幻产业调研课题牵头负责人2025-07-29
-
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赴基里巴斯开展专项调研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