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林大讲堂第16期:赵天保谈“”气候变化与人类有序适应”
11月15日,地理与环境学院承办的第16期羡林大讲堂于东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赵天保应邀做客本期“羡林大讲堂”,以“气候变化与人类有序适应”为题做了精彩报告。本次报告会由地理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汤庆新主持。
赵天保以全球水文气候和干旱变化观测模拟及估计为主题,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分享了家乡过去生活水资源的贫瘠情况,列举说明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几次重大干旱事件,激起同学们对本次讲座的兴趣。通过阐述全球干旱的研究背景,分析干旱年代尺度变化特征,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解了全球干旱的变化趋势,他表示自1950年代以来,全球干旱面积扩大了近2倍,而干旱的频繁发生和持续会造成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通过介绍电影《一九四二》中河南大旱带给人们的影响,更加形象地让同学们认识到干旱所引起的粮食减产、次生灾害、环境恶化等严重危害,引发了同学们的深思。同时他还呼吁同学们要珍惜爱护水资源,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天保还为同学们介绍了最新研究中所提及的预估未来干旱因子变化的方法,此研究方法为干旱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和适应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严谨地讲解搭配形象明了的趋势图,将晦涩难懂的知识拆开给同学们讲解,让知识变得不再枯燥乏味。报告具有科普性和学术性,起到了思政育人的实效,同学们纷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开拓了他们对预测干旱等知识的视野。报告结束后,赵天保还鼓励同学们交流讨论,并对同学们的疑问作出详细解答,促进了同学们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汤庆新强调,作为地理学院的学生,不仅要关注世界环境变化趋势,培养环境意识,更要积极主动了解当前科研进展,学习新的科研创新方法,拓展学术视野,学习学术创新逻辑和思路,努力提升自身学术素养。他鼓励同学们之间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要珍惜每一次聆听科研报告会的机会,提升学院学术氛围,为保护环境和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努力 。
赵天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干旱气候变化机理、归因和预估、水汽变化及其区域气候效应、陆-气相互作用、气候资料均一化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目前已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70多篇),相关研究成果还入选第十五届(2019)北京优秀科技论文,并被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所引用。担任中国气象局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专家库成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审核 张福善)
聊大要闻
-
学校举行2025年度孔子学院外派人员出发仪式2025-08-09
-
2025年中国高校“校长杯”羽毛球比赛圆满收官2025-08-06
-
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入选2025年AMI智库2025-08-06
-
《生驴乳质量分级》等5项标准审查会在我校召开2025-08-04
-
2025年中国高校“校长杯”羽毛球比赛聊大开赛2025-08-02
-
广东省委外办副主任李宏志一行来校调研2025-08-01
-
理工学子在第十六届“格致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佳绩2025-07-31
-
聊城大学2位教师入选2025年度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教师访学研修项目2025-07-30
-
我校传媒技术学院教授王振华应邀担任山东省科幻产业调研课题牵头负责人2025-07-29
-
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赴基里巴斯开展专项调研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