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概况
    聊大简介
    学校章程
    现任领导
    影像聊大
    校园地图
    聊大标识
    历史沿革
    专业介绍
  • 组织机构
    党政管理机构
    教学机构
    科研院(所)
    直附属单位
  • 师资队伍
    聊大名师
    人才招聘
  • 教学科研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人文社科
    自然科学
    学报编辑
  •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网
    研究生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继续教育
    就业指导
  • 信息公开
  • 学子家园
    学子风采
    校友风采
  • 校园服务
    网络服务
校友
访客及考生
教职工
学生
数字聊大
访客及考生
联系我们
校友
访客及考生
教职工
学生
搜索
数字聊大
思政年历
联系我们
  • 学校概况

    学校概况

    聊大简介
    学校章程
    现任领导
    影像聊大
    校园地图
    聊大标识
    历史沿革
    专业介绍
  •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

    党政管理机构
    教学机构
    科研院(所)
    直附属单位
  •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

    聊大名师
    人才招聘
  •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人文社科
    自然科学
    学报编辑
  • 招生就业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网
    研究生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继续教育
    就业指导
  • 信息公开
  • 学子家园

    学子家园

    学子风采
    校友风采
  • 校园服务

    校园服务

    网络服务

专题资讯

首页 - 媒体聊大
分享到

【聊城日报】报道:两河明珠的闪亮名片(聊大龙舟 时代翘楚—从世界冠军到文化符号的跨越之路系列报道3)

  • 时间 :2025-09-29
  • 阅读次数 :
  • 字体 :
    【大】
    【中】
    【小】
  • 来源 : 聊城日报
  • 作者 : 贾新伟 韩庆阳 王黎

 

两河明珠的闪亮名片

清晨的东昌湖波光粼粼,一艘红黄相间的龙舟划破水面,鼓点铿锵,桨影翻飞。聊大龙舟队的队员们喊着号子,汗水与湖水交融,在朝阳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支队伍,曾多少次在全国大赛中摘金夺银!然而,比奖牌更闪亮的,是他们身上那股“齐心协力、敢为人先、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精神——这不仅是体育竞技的写照,更是“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千年文脉孕育出的城市气韵。

两河交汇处  淬炼“水之韧”

“运河滔滔,黄河泱泱,两水相激,铸就了聊城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儿。”聊大龙舟队“元老级”教练吕艳丽望着训练中的队员感慨道。
聊城的历史,是一部水的历史,是治水护水、兴水亲水、以水为魂踏浪行的壮美凯歌。千百年来,这座城市既闪耀着“舟楫如云、商贾辐辏”的繁荣,也经受住了肆虐洪水的次次考验。《东昌府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决口,聊城百姓“结筏自救,昼夜不息”,最终在汪洋中重建家园。
这种与水共生的生存智慧,而今化作龙舟队员们掌中的层层老茧——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老茧磨破,新茧又生。
“我们每次的训练量达15000米,冬天破冰划桨是常事儿。”女队队长张杰长相清秀,但掌心满是老茧。
古运河畔,龙舟队员的嘹亮呐喊取代了曾经的纤夫号子,成为这座城市与水共舞的生命回响。

水脉滋养处  厚植“舟之魂”

东昌湖的柔波,紧靠着运河古道,为江北水城注入生生不息的基因;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静立于东昌湖北岸,仿佛一艘停泊千年的古船,与潋滟波光相映生辉。
“龙舟精神,不是无本之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赵铮说,作为运河古都,聊城早将“众人划桨”的协作精神刻入文化基因。水波拍岸,声声悠然,仿佛间杂着几百年前纤夫的号子,那是船工们此起彼伏的呼应,是那些早已作古的人在时光里留下的团结的印记。
据《东昌府志》载:“乾隆三十六年夏,大旱,运河浅涩,漕舟胶滞……民间亦自备器具助役,旬日水通。”
寥寥数笔,生动还原了历史情景:沿岸农夫、商贩、船工,不待官府号令,自携锄头、簸箕而来,挖淤泥,疏水道,昼夜不息。漕船复行,无人计较谁多挖了一锹土,谁少流了一滴汗。这便是运河边上的脾性——遇事便聚,事毕即散,从不曾想过要留什么名姓。
另据嘉庆《临清州志》载,旱情时,当地亦有商民集资疏浚的案例。
如今,运河上早没了漕船,然而,每当河边漫步时,耳边依稀传来那古老的号子——语调简单得很,不过是“众人拾柴”四个字罢了。
这种文化传承,悄然浸润着这支已23岁的队伍的气质。
每当毕业季,主力老队员面临毕业,“新手小白”们能否顶上去?面对新老接替的难题,吕艳丽十分乐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以老带新传帮带、以新促老共成长,没问题的。”
基于此,经受住年年学生换届、队员更新的考验,聊大龙舟队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红星照耀处  点燃“竞之志”

在聊城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列着一支特殊的木桨——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数百名船工在敌机轰炸和炮火中,冒着生命危险运送战士,很多船工负伤、牺牲。
时至今日,这支桨和它背后的故事,仍深印在吕艳丽的脑海。
2019年,聊大龙舟党支部成立,成为学校第一个建在运动队的党支部。每至新赛场,吕艳丽总不忘引领队员探访当地红色遗址,重温革命历史,汲取前行动力。
“红色基因,让龙舟精神有了更炽热的温度。”聊大龙舟党支部书记王梁经常带领队员们前往东昌湖边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参观学习。2022年,备赛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期间,主力队员张浩突发阑尾炎,术后第七天就绑着腹带归队,他说:“比起孔繁森同志援藏时的高原反应,这点疼算什么……”
龙舟队训练基地的墙上,“铁血龙舟”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抗战时期聊城“铁血剧团”的旧事——当年,文艺战士用歌声鼓舞士气;今日,龙舟青年以奖牌告慰英魂。2019年,一位90多岁的抗战老兵在参观训练时的一番感慨,至今仍深深印在吕艳丽脑海:“这桨声里,有咱们的魂啊!”
 

文化传承处  续写“城之韵”

凭借东昌湖得天独厚的优势,从2002年开始,聊城就持续举办龙舟赛,是我国北方较早举办龙舟赛事的城市之一。正如大运河曾见证“江北一都会”的辉煌,今日两河交汇处,新时代的龙舟精神正生发、激荡出更壮阔的浪潮。
8月23日上午10时,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龙舟”展示活动正在举行。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承人郭春奎带着徒弟们,将龙舟竞渡的场景刻印在特制的宣纸上,“这不仅是体育,更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记忆”。在他的工作室里,一幅融合了剪纸艺术的龙舟图格外醒目,传统纹样与现代构图相得益彰。
每逢端午节前后,东昌湖畔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老人教孩子包粽子,年轻人学习传统龙舟制作技艺;而聊大龙舟队在各种比赛中屡创佳绩的喜讯,更是这个时节里最振奋人心的“压轴大戏”。“看着这些年轻人划龙舟,就像看到了我们当年的影子。”老船工李德福说。他至今保留着祖传的造船工具,时常到学校给队员们讲解传统龙舟的构造原理。
在聊城大学,龙舟文化已经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院开设的“运河文学”课上,学生们将龙舟精神写入现代诗歌;美术学院举办的“两河印象”展览中,龙舟元素成为最受欢迎的创作题材……“我们正深入推进对龙舟文化的研究,希望从学术角度深入挖掘这一精神符号。”聊城大学党委书记关延平表示。
当文化的长河、精神的激流与时代的浪潮交汇,便注定会孕育出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聊大龙舟,早已超越体育范畴,成为“江北水城”共同的精神密码,成为“两河明珠”拼搏奋斗的生动写照。
文化传承处,续写“城之韵”。聊城的荣光,不仅闪耀在荣誉与奖牌上,更流淌在各行各业每位“桨手”的血脉中——那船桨劈开的每一道浪痕,都是这座城市写给未来的诗行……

聊大要闻

  • 台湾艺术大学谢颙丞一行来校交流访问
    2025-09-29
  • 庆祝建校51周年 第二期“初心”励学金发放
    2025-09-28
  • “对话黄河: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25-09-28
  • 【人民网】【新华社】报道聊城大学:留学生走进丰收的田野,体验丰收节文化
    2025-09-28
  • 聊城大学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总结表彰
    2025-09-27
  • 聊城大学赴东昌府区开展“一县一院”专项对接
    2025-09-26
  • 太平洋岛国代表团参访聊城大学
    2025-09-26
  •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聊城大学校庆日思政年历微思政课交互体验活动
    2025-09-26
  • 我校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开放研究基金立项
    2025-09-26
  • 聊城大学举办 “人民教育家”张晋藩先进事迹报告会
    2025-09-25

招生热线: (0635)2031177     8239405(本科)
 (0635) 8239267(研究生)

校长信箱:xzxx@lcu.edu.cn

网站信箱:webmaster@lcu.edu.cn

电话:(0635) 8239115

传真:(0635) 8239303

地址:中国山东聊城市湖南路1号

邮编:252000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 建设管理: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