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概况
    聊大简介
    学校章程
    现任领导
    影像聊大
    校园地图
    聊大标识
    历史沿革
    专业介绍
  • 组织机构
    党政管理机构
    教学机构
    科研院(所)
    直附属单位
  • 师资队伍
    聊大名师
    人才招聘
  • 教学科研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人文社科
    自然科学
    学报编辑
  •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网
    研究生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继续教育
    就业指导
  • 信息公开
  • 学子家园
    学子风采
    校友风采
  • 校园服务
    网络服务
校友
访客及考生
教职工
学生
数字聊大
访客及考生
联系我们
校友
访客及考生
教职工
学生
搜索
数字聊大
思政年历
联系我们
  • 学校概况

    学校概况

    聊大简介
    学校章程
    现任领导
    影像聊大
    校园地图
    聊大标识
    历史沿革
    专业介绍
  •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

    党政管理机构
    教学机构
    科研院(所)
    直附属单位
  •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

    聊大名师
    人才招聘
  •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人文社科
    自然科学
    学报编辑
  • 招生就业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网
    研究生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继续教育
    就业指导
  • 信息公开
  • 学子家园

    学子家园

    学子风采
    校友风采
  • 校园服务

    校园服务

    网络服务

专题资讯

首页 - 媒体聊大
分享到

【聊城日报】人舟合一的精神浇筑(聊大龙舟 时代翘楚—从世界冠军到文化符号的跨越之路系列报道1)

  • 时间 :2025-09-29
  • 阅读次数 :
  • 字体 :
    【大】
    【中】
    【小】
  • 来源 : 聊城日报
  • 作者 : 贾新伟 王黎

    

  【编者按】 聊大龙舟队在国际赛场屡创佳绩,荣耀背后,是“齐心协力、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更是我市校城融合、文旅发展的生动缩影。为深挖队伍成长故事,诠释校地双向奔赴的深厚情谊,凸显“大学因城市而盛,城市因大学而兴”的共赢格局,本报刊发系列报道,借龙舟这张“世界名片”,传递“两河文化”魅力,彰显聊城从内陆水城迈向全球开放节点的奋进姿态,激励更多人将龙舟精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践力量。

    人舟合一的精神浇筑

      7月的德国勃兰登堡比茨湖畔,“中国红”一次次闪耀在第17届世界龙舟锦标赛的赛场。时至今日,仍然令人回味。
      当聊城大学龙舟队在U24混合组500米决赛,以0.442秒的极限反超加拿大队时,全场沸腾了。这支队伍,最终以11战全胜的彪炳战绩,为中国代表团斩获11枚金牌,创造了中国龙舟世锦赛历史最佳成绩。
       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队员们黝黑的脸庞上的滚烫泪水,诉说着一个关于拼搏、团结、坚守与超越的动人故事——这就是“聊大龙舟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人舟合一的灵魂浇筑。

    0.442秒的逆袭——

    拼搏是刻进骨子里的基因

      “最后200米,我们提前冲刺了。当时,感觉肺都要炸裂了,但看见加拿大队的船头,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要赢!”男队队员戴雨浩回忆起那场惊心动魄的500米决战时,仍难掩激动。
0.442秒的差距,是聊大龙舟队“敢为人先”精神的最佳注脚。
       这支队伍的坚韧,早在2018年中华龙舟大赛就已显露锋芒。当时赛制突变,体育特长生无缘青少年组,新组建的队伍面临严峻考验。决赛中,他们一度落后,却在最后50米上演“绝地翻盘”,以0.443秒的微弱优势夺冠。“那一刻,我们懂得了什么叫‘拼到无能为力,搏到感动自己’。”教练吕艳丽说。
       舟桨翻飞,东昌湖的每一朵浪花,都见证着他们的拼搏与努力。
        寒冬时节,队员们要破开湖面薄冰训练,呼出的白气在眉睫结霜;盛夏酷暑,高温下日均划行15公里,晒脱的皮肤混着汗水粘住船桨。美术专业的窦悦心,至今还记得初入队时的“魔鬼训练”:“第一天,双手就磨出血泡;第二天,血泡破了;第三天,开始结茧……但看看身边咬牙坚持的队友,谁都不好意思说放弃。”
        原来,最生动的勋章,不是那一块块耀眼的金牌,而是每位队员手心那处处伤痕与老茧……
        吕艳丽有一套“残酷”的训练哲学:“我们强调瞬间爆发,追求桨效最大化,确保起航迅猛;途中,保持力量与呼吸协调;冲刺阶段,则全力加速,提高桨频。”
        正是这种“科学指导+顽强拼搏”的训练,锻造出队员们钢铁般的意志品质。聊大龙舟队也从大学生赛事起步,逐步迈向职业赛场。

22人如1人——

团结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信仰

        “龙舟不是22个人的运动,而是一个人的22次心跳。”这句挂在训练馆墙上的标语,是聊大龙舟队的灵魂信条。
        在2023年世锦赛上,他们勇夺中国首枚2000米绕标金牌,靠的正是“桨频一致、呼吸同频”的极致默契。
        队伍里,体育生与非体育生完美融合。来自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王磊,入队时连游泳都不会,如今已是主力桨手。“每晚加练2小时,老队员手把手教动作要领,三个月就赶上了专业选手的水平。”他说。这种传承无处不在:毕业多年的老队员常回校陪练,把“同舟共济”的精神代代相传。
        吕艳丽既是严师,更是“大家长”。每次南下比赛,她的行囊里总装着亲手蒸的山东大馒头和秘制肉酱。“孩子们吃不惯南方菜,得让他们胃里暖着,心里热着。”这个细节,让队员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男队队长刘思远动情地说:“吕教练就像妈妈一样,既在训练时严格要求,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
        一次次的比赛中,这种团结,更升华为深沉的家国情怀。吕艳丽说:“龙舟赛体现了中国人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屈原的忠诚、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龙舟赛正是这一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我们要求队员每一桨都要带着对文化的敬畏。”
        这种敬畏,让聊城大学龙舟队在国际赛场上成为“行走的文化名片”。当外国选手惊叹于他们的默契配合时,队员们总会笑着说:“我们划的不是船,是祖先的智慧,叫‘同舟共济’,这是中国人2000年前就懂的道理。”

23年与341金——

坚持是写在时光里的誓言

        伴随着京九铁路的开通,“天下不敢小聊城”激发着聊城人的豪迈热情,2002年的两件事至今影响深远:“江北水城”城市品牌正式打响,聊城师范学院实现了从“学院”到“大学”的历史跨越。
        也是在这一年,东昌湖畔响起了第一声鼓点,开启了聊大龙舟23年来以桨为笔、弄潮时代的序幕。
        23年寒来暑往,这支“草根队伍”从“零经验”走到“世界顶尖”。截至目前,聊大龙舟队累计斩获341枚金牌,培养出860名龙舟人才,创造了中国高校体育的奇迹。
        “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训练。”吕艳丽将皮划艇的训练精髓融入龙舟队的训练计划中,逐渐构建出一套独特的训练体系:在技能的锤炼上,每位桨手的训练量均达到10000至15000米,每个阶段的桨频与动作都经过精确设计与反复演练。
        东昌湖的四季见证着他们的坚守。严冬清晨,队员们要破开冰层训练,冻僵的手指握不住桨,就缠上胶带继续;酷暑午后,甲板温度超过50℃,没人叫苦退缩。附近居民早已习惯“清晨的鼓声”,开玩笑说“这些孩子,比闹钟还准时”。
        2025年汨罗江超级联赛上,聊大与职业冠军广东队展开巅峰对决,虽然最终以0.37秒之差屈居亚军,却火爆出圈。网友纷纷点赞:“这支学生军,把业余练成了专业!”而队员们却更坚定了信念:“差距就是进步的空间,下次一定要赢回来!”
        他们用最朴实的坚持证明,真正的“牛”,从来不是偶然的爆发,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

从东昌湖畔走向世界之巅——

超越是永无止境的远征

        “人舟合一”的境界,在聊大龙舟队有了一个新时代的诠释——不断突破生理与心理的极限,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2024年,吕梓橦还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大一新生,虽然有一个体育梦,但身体瘦弱、力量不足,刚开始时和队友存在很大差距。然而,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她熬过了艰苦的训练,完成“脱胎换骨”的蜕变,“我以前顶多能拉动20公斤的重量,经过几个月的体能训练,已经能拉动40公斤了。”
        为了不拖大家后腿,她常常偷偷加练。也因为这份执着和过硬的训练成绩,她成为队伍里率先拿到参赛资格的大一新生。
        2025年重庆合川站,新老交替的聊大男队面临严峻考验,但最终,这支“青年军”爆冷夺得3枚奖牌,展现了队伍深厚的梯队建设实力。
        教练组始终保持着创新意识:通过动作捕捉,优化每个队员的划桨角度;引入运动生理学监测,科学调配训练强度。“我们的目标是把500米成绩再提高1秒。”吕艳丽说,“龙舟运动在发展,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超越。”
        如今,在东昌湖6.3平方公里的碧波上,新一代队员正挥桨破浪。他们心中的“齐心协力、敢为人先、同舟共济、奋发有为”16个大字,是聊大龙舟精神的浓缩,更是对中国龙舟运动的最好诠释。这支承载水城血脉的队伍,正以桨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的“龙舟答卷”。正如聊城大学党委书记关延平所说:“龙舟精神,就是追求卓越、永不止步的聊大品格,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
        这支队伍用23年的坚守证明:当个人融入集体,当信念化作行动,就能创造超越极限的奇迹。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龙舟运动的生动写照,更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精神的完美诠释。
 

聊大要闻

  • 台湾艺术大学谢颙丞一行来校交流访问
    2025-09-29
  • 庆祝建校51周年 第二期“初心”励学金发放
    2025-09-28
  • “对话黄河: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25-09-28
  • 【人民网】【新华社】报道聊城大学:留学生走进丰收的田野,体验丰收节文化
    2025-09-28
  • 聊城大学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总结表彰
    2025-09-27
  • 聊城大学赴东昌府区开展“一县一院”专项对接
    2025-09-26
  • 太平洋岛国代表团参访聊城大学
    2025-09-26
  •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聊城大学校庆日思政年历微思政课交互体验活动
    2025-09-26
  • 我校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开放研究基金立项
    2025-09-26
  • 聊城大学举办 “人民教育家”张晋藩先进事迹报告会
    2025-09-25

招生热线: (0635)2031177     8239405(本科)
 (0635) 8239267(研究生)

校长信箱:xzxx@lcu.edu.cn

网站信箱:webmaster@lcu.edu.cn

电话:(0635) 8239115

传真:(0635) 8239303

地址:中国山东聊城市湖南路1号

邮编:252000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 鲁ICP备050019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74号 建设管理: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