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在《肝脏病学报道》(JHEP Reports) 上在线发表《锌指转录因子Egf1促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Zinc 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 Egf1 promote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这是我校研究人员第一次在该期刊发表论文,标志我校在肝脏病学研究领域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JHEP Reports 作为欧洲肝脏研究学会的会刊,是肝脏病学科的权威期刊,其2022年最新影响因子9.917(中科院分区1区)。聊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郭彦副教授、苗秀莲副教授和中国药科大学孙欣悦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樊智文副研究员、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李子龙副研究员、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王庆华副主任为共同通讯作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简称NAFLD)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病因,全球患病率在6.3%-33%之间,而由其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已经成为肝移植的主要适应症。在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人数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3.15亿。目前,临床尚没有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
我校研究人员发现,锌指结构转录因子Egr1 在NAFLD肝脏中的表达水平相较于正常肝脏显著上调。在高脂刺激下,血清反应因子SRF通过直接结合到Egr1基因启动子区激活Egr1转录。相反,在先天肥胖小鼠( db / db )肝脏中敲除Egr1显著改善代谢,具体表现为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肝组织脂质集聚细减少、肝纤维化水平下降等。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Egr1敲除可能促进了肝细胞中脂肪酸β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 FAO)。进一步研究发现,Egr1及其共抑制因子Nab1通过招募组蛋白去乙酰酶共同抑制依赖于核受体PPARα介导的FAO相关基因转录。因此,Egr1可能是缓解或逆转NAFLD的一个关键靶点,对临床治疗NAFLD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审核 贾泽峰)
聊大要闻
-
聊城大学与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5-07-10
-
一金三银!以聊大学子为主力的“山东水师”创我省历史最好成绩!2025-07-09
-
聊城大学召开学生公寓及配套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施工动员会2025-07-08
-
聊城大学召开纪委全体(扩大)暨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2025-07-07
-
聊城大学在第三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中斩获佳绩2025-07-06
-
我校计算机学院荣获2025年度中国仿真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25-07-05
-
学校召开微专业建设工作交流会2025-07-05
-
“学术山东2025:社会科学名家指导课” 活动在聊城大学举行2025-07-04
-
关延平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指导工作2025-07-04
-
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报道聊城大学清廉学校建设做法2025-07-03